如何選擇最適合你的提神飲品?
商務人士、企業家、學生和上班族每天都面臨高壓工作和長時間專注的挑戰,選擇一款合適的提神飲品,對於提升專注力和維持高效十分重要。然而,市面上常見的咖啡與能量飲料真的適合長期飲用嗎?它們的提神方式是否有潛在健康風險?
本文將帶您了解不同提神機制,探討為何 Soonli™ 能量補給系列 是您優質的能量補給新選擇。
常見提神方式與潛在問題
1. 咖啡因類提神 (咖啡、市售能量飲料)
咖啡與市售能量飲料的主要成分是咖啡因,它透過阻斷腺苷受體 (Adenosine receptor) 來減少疲勞感,並促進腎上腺素釋放,使人短時間內感覺清醒 [1]。然而,過量攝取咖啡因可能帶來一系列問題,包含:
- 影響睡眠品質:咖啡因的半衰期約為5-6小時,若下午或晚上攝取,可能影響深層睡眠 [2]。
- 心悸與焦慮:高咖啡因攝取會刺激交感神經,可能導致心悸、焦慮感加重 [3]。
-
咖啡因崩潰 (Caffeine Crash):咖啡因效應消退後,體內腺苷反彈作用可能導致更強烈的疲勞感 [4]。
2. 營養補給類提神 (維生素B群、茶葉草本成分)
與單純刺激中樞神經的咖啡因不同,維生素B群參與能量代謝過程,幫助轉化食物為可用能量,進而減少疲勞感 [5]。此外,茶胺酸(來自茶葉)可與適量咖啡因協同作用,提高專注力的同時降低焦慮感 [6]。
市售能量飲料 vs. Soonli™ 能量補給系列
1. 高咖啡因能量飲料
(高糖分及人工色素 e.g., Red Bull, Monster)
-
每罐含 100-300mg 高劑量咖啡因,短時間內提升專注力但容易導致心悸及血壓上升 [7]。
-
高糖分(如蔗糖、葡萄糖),導致血糖急遽升降,增加疲勞感與胰島素阻抗風險 [8]。
-
部分產品含有人工色素、防腐劑,長期飲用可能影響健康。
2. 低咖啡因、天然能量補充飲品
(Soonli™ 能量補給系列)
-
抹茶含天然咖啡因(約30mg/杯)+ 茶胺酸,可讓人保持清醒但不會出現咖啡因崩潰 [9]。
-
搭配 中草藥成分(西洋參、黃耆、枸杞、紅棗、洋甘菊),提供溫和補氣效果,長時間維持精力而不影響身體健康。
-
維生素B群 支持能量代謝,減少疲勞感,不會像高咖啡因飲品導致焦慮或睡眠障礙。
為何選擇 Soonli™ 能量補給系列?
1. 抹茶的「溫和提神」效果
抹茶的咖啡因含量遠低於市售能量飲料,且富含茶胺酸,使人保持專注卻不會焦慮 [6][19]。
這使得抹茶成為長時間工作、需要穩定專注力的理想選擇。
2. 中草藥的長效補氣作用
- 西洋參 (American Ginseng):人參皂苷,可提高抗壓能力與認知表現 [10]。
- 枸杞 (Goji Berries):多醣體,能提振精神及降低疲勞 [11][12]。
- 紅棗 (Red Dates):抗氧化抗發炎調節免疫力和放鬆心情 [13][14]。
- 黃耆 (Astragalus):黃耆多醣有助於增強免疫力與緩解慢性疲勞 [15][16]。
- 洋甘菊 (Chamomile):具鎮靜效果,可舒緩壓力與焦慮,平衡提神效果 [17]。
3. 不影響睡眠、不引發心悸
與高咖啡因能量飲料不同,抹茶+中草藥的組合不會造成交感神經過度興奮,不影響夜間睡眠,適合長期飲用 [18]。
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提神飲品
在選擇提神飲品時,除了短效刺激效果,我們更應考慮其對身體的長期影響。市售能量飲料雖然能快速提神,但可能會導致睡眠問題、心悸及咖啡因崩潰等健康風險,相較之下:
「Soonli™ 能量補給系列」能溫和地提高專注力、緩解焦慮、增強體力,是更健康的能量補給選擇。
文獻參考:
- [Photograph] Pernet, F. (2024). Tennis - Olympics games 2024. Retrieved from https://flopernet.com/tennis
- [1] Ribeiro & Sebastião, J Alzheimers Dis. 2010:20 Suppl 1:S3-15
- [2] Drake et al., J Clin Sleep Med. 2013 Nov 15;9(11):1195-200.
- [3] Corti et al., Circulation. 2002 Dec 3;106(23):2935-40.
- [4] https://caffeinebullet.com/blogs/all/caffeine-crashes-what-they-are-how-to-avoid-them
- [5] Kennedy, Nutrients. 2016 Jan 27;8(2):68.
- [6] Giesbrecht et al., Nutr Neurosci. 2010 Dec;13(6):283-90.
- [7] Higgins et al., Current Sports Medicine Reports 17(2):p 65-72, February 2018.
- [8] Malik et al., Diabetes Care. 2010 Nov;33(11):2477-83.
- [9] Dodd et al., Psychopharmacology (Berl). 2015 Jul;232(14):2563-76.
- [10] Szczuka et al., Nutrients. 2019 May 9;11(5):1041.
- [11] Eisenhauer et al., Nutrients. 2017 Feb 9;9(2):120.
- [12] Cai et al., Med Chem. 2015 Jun;11(4):383–390.
- [13] Lu et al., J Zhejiang Univ Sci B. 2021 Jun 15;22(6):431–449.
- [14] 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abs/pii/S1756464619303329
- [15] Zheng et al., Front Pharmacol. 2020 Mar 24;11:349.
- [16] Wei et al., Biomed Pharmacother. 2023 Jul:163:114862.
- [17] Srivastava et al., Mol Med Rep. 2010 Nov 1;3(6):895-901.
- [18] Nobre and Owen, Asia Pac J Clin Nutr. 2008:17 Suppl 1:167-8.
- [19] Kochman et al., Molecules. 2020 Dec 27;26(1):85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