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oonli Energy Series
2025年4月16日

現代人的隱形敵人:焦慮及疲勞

減緩焦慮、疲勞的方式有很多種,哪些才是最有效的方法?具體又該如何做呢? 
現代人的隱形敵人:焦慮及疲勞

焦慮與疲勞是否影響您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?

在高速運轉的時代,我們總是追趕工作進度、處理社交壓力及應對電子設備帶來的資訊轟炸。長期下來,許多人開始感受到持續性的焦慮不安進而產生疲勞感。根據哈佛醫學院(Harvard Medical School, HMS)的研究指出,約 31% 的成年人表示自己這一生曾經歷過焦慮症[1],此外,WHO也指出焦慮症更是全球最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之一[2]。本文將探討焦慮與疲勞之間的因果關係,並帶您從飲食、運動、睡眠及正念練習,四種面向來剖析如何有效緩解焦慮引起的疲勞。

 


焦慮和疲勞之間的因果關係

焦慮是一種自然的情緒反應,每個人在一生的各個階段都曾體驗過,當個人面對壓力或威脅時,可能會出現心悸、出汗、顫抖等症狀。長期的焦慮狀態會導致身心耗竭,進而引發疲勞感[3]。

 


如何確認疲勞是由焦慮引起

要確認疲勞是否由焦慮引起,可觀察以下情況[3]:

  • 焦慮症狀的存在:如果在感到疲勞的同時,出現如持續焦躁不安、胃痛、注意力不集中及睡眠障礙等焦慮症狀,則可能是焦慮導致的疲勞。

  • 壓力事件的關聯:若疲勞感在經歷重大壓力事件或持續高壓狀態後出現,則可能與焦慮有關。

  • 其他生理因素排除:在排除如心血管疾病、貧血、甲狀腺功能異常及激烈運動等生理因素後,疲勞感可能更傾向於由焦慮引起。

 


有效減緩由焦慮引起疲勞的方法

一、飲食與營養:大腦與身體的能量來源

飲食不僅影響身體健康,對情緒和心理狀態也有直接影響。許多文獻報導均指出,營養失衡與焦慮和抑鬱症狀有密切關聯[4][5][6]。

均衡飲食:有效攝取六大營養素(醣類、蛋白質、脂質、維生素、礦物質及膳食纖維)

  • 含有瘦肉蛋白、水果、深色蔬菜及全穀物等均衡飲食,有助於滿足營養需求並維持一整天能量。[5][6](詳見十四、如何有效的均衡攝取六大營養素且同時兼顧心靈平衡-一日十四項目法)
  • 若您正經歷焦慮症狀,適當地減少咖啡因攝取量,有助於在夜間獲得更好的休息品質[3] 。(詳見一、淺談如何提振精神)

營養素補充:滋養大腦

除了均衡飲食,您可以有意識地攝取以下營養素,進一步減緩焦慮和疲勞:

  • 維生素B群(特別是 B1、B6、B12):參與能量代謝及神經傳導,有助於減少疲勞[7][8]。
  • L-茶胺酸(來自抹茶與綠茶):提升 GABA 及血清素,減少壓力反應,促進放鬆感[9][10]。
  • 各類維生素及礦物質(如鋅、硒等):抗氧化作用,幫助體內新陳代謝[11][12]。
  • 天然中草藥 (詳見一、淺談如何提振精神)
    • 西洋參:可提高抗壓能力與認知表現。

    • 枸杞:能提振精神及降低疲勞。

    • 紅棗:抗氧化抗發炎調節免疫力和放鬆心情。

    • 黃耆:有助於增強免疫力與緩解慢性疲勞。

    • 洋甘菊:可舒緩壓力與焦慮,平衡提神效果。

  • 精神益生菌:透過腦腸軸機制(Gut-Brain axis, GBA),幫助您舒緩情緒。(詳見三、腸道人體健康的重要性)
    • Lim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 GKF3

    • Lactobacillus paracasei 

    • Bifidobacterium breve 

    • Lactobacillus plantarum 

 


二、運動:對抗焦慮和疲勞的有效武器

適量運動不僅能夠增強體力,還能有效對抗焦慮和疲勞。

研究指出,持續至少6週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及阻力訓練能顯著改善焦慮及疲勞症狀[13]。運動會促進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(Dopamin)、去甲基腎上腺素(noradrenaline)及血清素(serotonin)等分泌,能夠改善情緒且增強身體的抗壓能力[14]。美國疾病管制署(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, CDC)建議一般成人每天至少進行30分鐘中等強度以上有氧運動(如快走),並持續一週5天的頻率[15]。


三、睡眠:情緒穩定的基石

睡眠與焦慮疲勞之間的關係對於大多數人並不陌生。

由工作、生活所產生的焦慮使人煩躁不安,影響了夜晚睡眠長度與品質,導致白天的疲勞感倍增,進而影響整體精神狀態與工作表現,形成一整套惡性循環[16]。長期的睡眠不足會影響大腦中情緒和認知功能的運作,造成情緒不穩及焦慮感加重,並引發生理上疲勞[17]。因此,您可以嘗試從睡眠習慣來改善睡眠品質[16],例如:

  • 設定規律的作息時間(7-8小時)
  • 養成睡前的舒緩運動習慣(伸展、瑜珈、冥想等)
  • 避免睡前過度進食、抽菸、飲酒及攝取咖啡因
  • 睡前避免使用具有藍光的3C電子產品
  • 房間調整為陰暗、涼爽的安靜舒適環境

 


四、正念練習(Mindfulness practice):減少焦慮的心理技巧

正念是一種穩定思緒、使身心靈趨於平靜的技巧,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內在想法及外在環境。透過正念練習能夠提升專注力使得頭腦清晰且有效緩解焦慮症狀。在歐美國家,許多上班族和職業運動員經常透過此方法培養專注力、注意力和頭腦清晰度[18]。

此外,正念認知療法(Mindfulness-Based Cognitive Therapy, MBCT)也是現今心理治療方法之一,透過專業醫療人士引導、協助,能夠更有效調控負面情緒並察覺自己的想法、感覺及感受[19][20]。

常見的正念練習包含正念冥想(Mindfulness Meditation)、瑜珈休息術(Yoga Nidra)、呼吸練習(Breathwork)等等,不彷選擇一項您最有興趣的正念練習試試看吧!

 


五、結語:多管齊下,打造健康生活

減緩疲勞與焦慮並非僅依賴單一方法,而是需要從多個層面同步進行。首先,均衡的飲食能為大腦提供必要的營養,有助於維持心理與生理的基本運作。其次,規律運動不僅能強化身體機能,還能促進情緒穩定與壓力釋放。而高品質且充足的睡眠,則讓身心獲得完整修復,使我們在醒來後更有能力應對日常挑戰。除此之外,正念練習作為心理層面的支持工具,有助於我們提升覺察力,從而更有效地管理壓力與焦慮。當這些方法彼此配合,將形成一整套正向循環,整體提升生活品質,打造更加健康、穩定的生活狀態。

(警語:若焦慮和疲勞症狀未改善且日漸嚴重,建議尋求專業醫療或心理諮詢的協助。)

✅ 均衡攝取六大營養素
✅ 每天至少進行30分鐘中等強度以上有氧運動(如快走),並持續一週5天的頻率
✅ 養成良好睡眠習慣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
✅ 善用正念練習來提升專注力並緩解焦慮症狀

 

References

[1] https://www.hcp.med.harvard.edu/ncs/index.php

[2] https://www.who.int/news-room/fact-sheets/detail/anxiety-disorders

[3] https://www.medicalnewstoday.com/articles/anxiety-and-fatigue#managing-fatigue

[4] Jacka et al., BMC Med. 2017 Jan 30;15(1):23.

[5] Gómez-Pinilla, Nat Rev Neurosci. 2008 Jul;9(7):568-78.

[6] https://www.health.harvard.edu/blog/nutritional-psychiatry-your-brain-on-food-201511168626

[7] Cicero and Minervino,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. 2022 Apr;26(7):2443-2459.

[8] Kennedy, Nutrients. 2016 Jan 27;8(2):68.

[9] Giesbrecht et al., Nutr Neurosci. 2010 Dec;13(6):283-90.

[10] Kochman et al., Molecules. 2020 Dec 27;26(1):85.

[11] https://ods.od.nih.gov/factsheets/Zinc-HealthProfessional/

[12] Radomska et al., Nutrients. 2021 May 13;13(5):1649.

[13] Wender et al., Front Psychol. 2022 Jun 3;13:907637.

[14] Lin and KuoBrain Sci. 2013 Jan 11;3(1):39–53.

[15]https://www.cdc.gov/physical-activity-basics/guidelines/adults.html?CDC_AAref_Val=https://www.cdc.gov/physicalactivity/basics/adults/index.htm

[16] https://www.sleepfoundation.org/mental-health#references-78417

[17] Goel et al., Neuro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sleep deprivation. Seminars in Neurology. 2009;29(4):320–339.

[18] https://www.medicalnewstoday.com/articles/mindfulness-for-mental-wellbeing

[19] https://www.medicalnewstoday.com/articles/mindfulness-for-mental-wellbeing

[20] https://www.medicalnewstoday.com/articles/mindfulness-meditation-for-anxiety#mindfulness-meditation

[21] Hoge et al., J Clin Psychiatry. 2013 Aug;74(8):786-92.

更新時間 April 17, 2025

留下評論